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公布了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本科课程等五项省级一流课程。
经高校申报、资格审查、网络评审、会议评审、结果公示,我院六门课程获得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有三门线上课程,分别是由王海老师团队主讲的《艺术导论》课程,茅艳老师团队主讲的《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韩宏斌老师团队主讲的《美术鉴赏》课程;三门线下课程分别是:毕小芳老师团队主讲的《建筑学概论》,刘辉老师团队主讲的《室内设计课题b》,刘建学老师团队主讲的《创新方法与实践》。
一、《艺术导论》课程属艺术类通识课程,是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之一。课程从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入手,以导论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帮助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表现和本质是什么?了解艺术作为一种人文素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艺术导论》课程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特色及影响:《艺术导论》课程内容涉及艺术的多个门类,如绘画、建筑、音乐、舞蹈、雕塑、影视、设计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艺术基本知识,认识艺术发展的规律,为后期其它人文素质课程和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的开设奠定基础。2.课程采用理论分析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理论学习与作品欣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和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3.课程可以反复回看,方便学生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程影响:帮助学生了解、吸收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外建筑艺术赏析》是一门以讲授中外经典建筑艺术作品为内容的人文素质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程。此课程从分析建筑艺术的相关要素入手,解析建筑艺术的内涵,阐述建筑艺术赏析的方法,概括介绍中西方古典建筑、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并对不同时期与流派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
课程特色及影响:1.《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涉及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一门涉猎较广、抽象的综合型艺术课程。2.该课程通过讲授分析中外各个时期的经典建筑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外的建筑文化,了解建筑艺术与政治、社会、文化及民族宗教等之间的相互关系。3.课程把一些较具体的建筑基本知识同建筑艺术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课程影响: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建筑艺术的综合知识,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创造性探索,为其思维开拓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领域。
三.《美术鉴赏》课程是把不同门类的、具体的美术作品,贯穿在“赏、听、品、鉴”的主线中,通过向学生讲授美术鉴赏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本课程内容涉及美术的多个门类,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等,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了解美术基本知识,掌握美术的分类、形式及特点。
课程特色及影响:1.课程内容相对通俗,易于理解学习,主要针对非专业学生及广大美术爱好者开设,有较好的基础性、群众性和广泛性特点。2.课程重点突出对优秀中国美术作品的学习,能够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3.提高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创新精神。课程影响:学生透过作品来深入了解美术理论知识,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审美情操和人文修养、有利于培养高雅的艺术品位和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创新精神。
四.《建筑学概论》这门课是建筑类同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主要讲述建筑的基本含义、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空间的认知、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地域性、建筑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对建筑学专业的基本认知,对建筑的含义和属性、建筑历史、建筑设计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使初学建筑学的学生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学习兴趣。
课程特色及影响:1.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课程为学生的第一门专业类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潜移默化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道德品质的提升、文化素质的养成,课程获得河南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教学团队率先垂范。实践教学共有15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其中核心教学团队5位,均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根据学生及听课教师的反馈,课程教师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3.课程教学主体翻转。从“老师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精心设计和准备每个教学环节内容,学生通过手机端参与课堂的投票、思考题、话题讨论等环节的互动,有效的实现了课堂主体的翻转。4.专题设计百花齐放。把“学校的课堂”转变为“社会的课堂”。设定建筑建筑文化等实践专题,让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5.云+教材互动灵活。编写并出版《建筑学概论》云教材,将所学内容细化成知识点,书中的扩展阅读等,让学习交互性变得更灵活,为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学习提供可能,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影响:建筑学概论课程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好评,特别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以来,多元化方式与手段的教学实施,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课程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拓宽了知识面,对专业学习建立了浓厚的兴趣。
五.《室内设计课题》这门课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主干课程,开设于三年级下学期。课程主要讲述办公空间设计的概论、发展趋势,办公空间的分类、功能分区、系统性设计、以及办公空间的室内陈设、室外绿化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对空间中的形态、色彩、灯光、材料、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创意,掌握办公空间的设计方法,理解不同风格流派的特征、了解光、色彩和材料的实际应用,掌握CAD、3D、PS等多种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从而具有独立设计办公空间的能力。
课程特色及影响:1.大量加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师的职业素养教育,中国优秀文化的教学,中国空间营造的教学,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重点围绕“草帽教授”陈兴义院长的美丽乡村展开了扶贫设计工作的讲解,强调了扶贫大计不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增强了学生博爱的情怀。2.从学生结课学到时时学。通过每次教学通过课前复习与预习、过程作业、课堂上的讨论与互动、多层次多阶段的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平时作业的限时提交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使学生功夫下在平时,阶段性完成学习任务,轻松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量。3.从老师的课堂转化为学生的课堂。此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提升三部分。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等反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采用线上教学平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课前利用课堂作业与话题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后利用单元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聊天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线上辅导,通过多途径对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促进。课程影响:室内设计课题课程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好评,特别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以来,多元化方式与手段的教学实施,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课程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拓宽了知识面,对专业学习建立了浓厚的兴趣。
六.《创新方法与实践》课程属于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面向全校各类专业学生的公选课程,于2011年春季起连续开课,每年受众学生5000人以上,近五年受众人数累计约40000人。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它有规律可循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改变命运的思维方式。本课程就是通过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有趣的训练、深入浅出地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怎样培养创新思维,并介绍一-些简单有效的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的思维方法。
课程特色及影响:1.《创新方法与实践》课程主要特色在于普及关于创新、创新思维及技法的基础性知识,使学习者对之有基本的理解。2.通过具体事例从生活角度讲创新,唤醒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激发其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让创新意识服务于学习、技术等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3.结合时政,让学生理解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方法,积极贯彻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影响:此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通过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有趣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具体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院六门课程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表明了我院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优秀成果,有利于激励学院持续加强课程建设,秉持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为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打下坚实基础。